English

农民的贴心人

——记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昌
2000-11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

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原是产棉区,取消了农产品统购制度,棉花种植开始压缩。不种棉花种什么?农民感到六神无主。曾为种棉花作出贡献、人称“财神菩萨”的镇农技站站长张建昌决心再次带领乡亲们探路。

张建昌赶到上海请教专家,专家们认定长河最适合种蔬菜。于是,他开始钻研种菜技术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200亩棉田长出了绿油油的西兰花。种什么解决了,但蔬菜卖给谁呢?张建昌决定自筹资金,创办独立经营、自负盈亏的农业服务公司。1989年秋,浙江省首家农业服务公司开张了,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。公司先在外订立销售合同,再同农民订立“三包合同”,生产资料、技术、产品销售公司全包,并实行合同价收购。

乡亲们喜笑颜开,从此种上了“放心菜”。原来只管技术的张建昌则要产供销“面面俱到”:编织全国的销售网络;张罗化肥和农药,还要请专家为农民讲课。然而更难的是让农民信守合同。有的农民置合同于不顾,把质好的农产品高价售给个体商贩,把次品卖给公司,搞乱了公司的收购计划。

“但农民是很实际的,光讲大道理不行,要通过实际让他们抛弃小农意识。”张建昌深有感触地说。

1991年11月底,正是西兰花成熟季节,气温骤升使田里的西兰花竟然开出了黄花。西兰花变成了“黄花菜”,市场价骤降到公司保护价的一半。于是,满载着西兰花的拖拉机、手拉车在公司门前排起了3公里的长队。收购人员犹豫了:菜收不收?这么热的天,收进来的菜马上就要烂掉,公司必然要亏。望着农民焦虑的神情,张建昌当机立断:“不管怎样,公司都要把菜全部收进来!”西兰花全部收进来了。一结算,公司亏了15万元。

类似“西兰花”的风波,后来也发生过多次,而张建昌总是那句话:“不能让农民赔钱。”据统计,自1991年以来,公司仅在收购蔬菜这一项上,就贴补给农民65万元。然而也就是这65万元,培养了农民的质量意识、信用意识。长河农民的菜越种越好,交菜也越来越及时。去年公司购销蔬菜3000万公斤,远销日本、韩国等国,创汇700多万美元,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创汇蔬菜基地。

农民富了,有的公司员工却发起牢骚:“农民是笑了,但我们笑不起来。”“公司老是为农民赔钱,这不是市场经济。”每碰到这种情况,张建昌总是耐心地对他们说:“公司与农民是利益共同体,他们富了,我们总会富起来的。”“员工都被他说服了。因为作为共产党员,阿昌正做到了无私奉献、以身作则。”年近8旬的公司顾问张明生深有感触地说。

张建昌面前有过各种各样的诱惑,但他选择了奉献。1988年他被选派到德国研修农业生产和管理,农场主看中了他的好学和能干,想把他留在农场里,允诺给他住房、高薪,但他谢绝了。1995年,在长河镇人代会上,张建昌当选为副镇长。人们祝贺他,他却说:“一根针不能两头尖。我当了副镇长,投放公司的精力就少了,公司不发展,农民的收入就要减少,怎么对得起乡亲们。”他辞去副镇长职务。

1992年以来,张建昌经手的各项建设资金有1500万元,不少工程队上门送礼送钱,要求“关照”,张建昌一律拒收。张建昌每天早晨六点就上班,晚上六七点钟才下班,超负荷的工作,拿的却是公务员的工资,家里除了一台小电视,没有什么高档的电器,像样的装饰。

这样的共产党员,哪个不佩服。在张建昌的带领下,靠15万元起家的公司,今天已拥有资产2000多万元。它对长河镇的带动作用就更大了:全镇95%的土地已改种蔬菜。去年,全镇生产蔬菜逾6000万公斤,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。如今在长河,只要提起张建昌,农民就会竖起大拇指说:“什么叫共产党人,从张建昌身上看到了!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